疫情下,我国传感器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复工复产有序开展,科学技术中的“硬核力量”无处不在,而承担着数据采集任务的主要功能部件和信息化基础产品——传感器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疫情各种数据采集的基础技术与核心部件,传感器的关键作用无可比拟。其中声敏、力敏、磁敏、气敏、光敏、温湿度、RFID射频、介质生物(试纸、酶电极)等八大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无一例外地应用于各种防控措施和场景之中。
疫情中传感器行业的机遇
当前体温检测已经成为判断是否感染肺炎的关键指标。随着复工潮的来临,面对公共场所庞大的流动人口,要在移动状态下快速、准确、及时检测并筛查出非正常体温至关重要。
此时,耳温枪、额温枪等红外测温设备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防疫装备之一,成为企业、餐馆、商铺的必备货,一时间“一枪难求”。据工信部数据,全国手持式体温检测仪需求量约55万台。而2018年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全年产能仅为25万台,2019年也仅上升至30万台。
在此类红外测温设备中,主要发挥功效的就是能达到医用计量标准和参数指标要求的高精度、高可靠和高稳定性、一致性的红外温度传感器,红外测温仪需求的急剧增加,使得关键器件红外传感器也随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3月16日,我国目前额温枪相关企业共计2264家,2020年2月以来新增近500家,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速高达3730%。受疫情的影响,国内做红外传感器的上市公司汉威科技和森霸传感,订单已排到五六月份。
此次疫情,为以感知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化和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明确技术创新的具体目标和方向,形成了新的发展机会。
疫情中传感器行业的挑战
当前的疫情防控也暴露出了诸多科技创新应用问题,除了红外传感器,在疾病治疗阶段,用于医疗设备的红外热成像传感器,可应用于CT等医疗检查设备。目前,红外热成像传感器主要依靠进口,它对传感器的可靠性、分辨率要求较高。
近几年,国内传感器产业包括非接触测温及其他人体健康监测用传感器有了长足发展,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整个产业链满足突发性需求的能力仍面临巨大挑战。
以此次疫情用到最多的人体体温监测红外传感器为例,它涵盖了多个领域与学科,对人才和加工设备的要求十分严苛。据业内人士介绍,额温枪用的红外传感器主要来自德国、瑞士以及比利时等国外公司,国内能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是整个行业高度碎片化而缺乏领军企业,低水平的技术、产品、应用,低效率的工艺是目前国内整个传感器行业的现状。而这种情况要高效、高质量地应对此次疫情是很难的。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的传感器企业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放眼未来,在核心材料、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加大资源整合与对外合作的力度,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面向市场应用,坚持创新。
其次要开阔思路,积极为核心传感器产业的政策制定、行业规划、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建言献策,积极协助政府整合国内传感器资源,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及细分行业优势,建立产业聚集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感器产业基地,从而整个国内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着全球最大的传感器市场,虽然与国外技术相比,我国传感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4.0、5G等一系列不同维度技术热点的推动下,未来我国传感器行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局面。
(文章来源:仪表网)